藏民 , 藏民磕长头朝圣的意义

藏族的独特节日有哪些。

藏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发展许久,文化根深蒂固,他们有非常多的节日,几乎每个月都会过节,比如说:雪顿节、采花节、祈祷节、女儿节、望果节等等,其实在不同地区的藏族人民,他们所过的节日也是有些许区别的。

雪顿节,其实“雪顿”这个词在藏族的语言中就是“酸奶宴”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一天,大家都会喝酸奶。每年是在藏历显示的七月一日举行,持续四、五天,这几天,根据佛教的规矩,所有寺庙的喇嘛都不允许出寺庙,这是为了避免他们出去走路踩死了小虫子,直到解禁之后,他们才可以出去,而那个时候,藏民看到他们,就会拿出自己制作的酸奶来款待他们,表示一种尊敬和感谢吧。

祈祷节,其实就是藏族人民为了感谢上天的恩赐而制定的宗教活动,这一天,所有的藏族人民和寺庙的喇嘛都会非常的忙碌。每年有两次祈祷节,分别是在正月和夏季,正月的祈祷节当然是比夏季的要更加热闹、隆重,藏民会去走一趟圣山,之后去寺庙进行祈福,寺庙的喇嘛也会准备一些节目来给他们观看,俗称“访仙舞”,以此歌颂本波教,也会歌颂藏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

采花节,这貌似不是所有藏族人民都会过的节日,主要是在南坪县博峪一带的藏民所过的节日。这个节日和汉族的端午节的来源是有点相似的,他们也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一位美丽姑娘莲芝,相传是她教会了博峪一带的藏民学会了耕种和纺织,将这些文化带给了他们,使得他们摆脱了“远古人”似的生活,然而莲芝却在一次采花的途中摔下悬崖死了,于是,他们为了纪念她,每年的那一天,他们都会去采花。

藏族风俗,藏历新年习俗

藏族春节习俗

在西藏,藏历新年是众多节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俗气息的节日,藏语称为“洛萨”。西藏各地群众过藏历新年的时间不尽相同,而拉萨及西藏大部分地区以藏历正月初一作为新年。在拉萨,藏历新年的准备工作从藏历十二月初就开始了,而庆祝活动则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开始。

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赶邪佞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藏民 , 藏民磕长头朝圣的意义

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都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广场上和原野中更是热闹非常,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

在藏历新年期间,广大居民每年都会为自家屋顶更换五彩经幡,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通常,居民都会选择藏历初三更换。而今年根据藏族天文历算记载,藏历初二,7时、9时;藏历初四,10时30分,日子佳,可竖五彩经幡。

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古突”夜,充满浓厚的风俗习惯,整个过程充满着吉祥和欢声笑语。当天晚上,女主人会将带有9种不同寓意的食物,放入面疙瘩中,等所有人都到齐了,大家就坐在一起吃“古突”团圆饭。当家人吃到代表物时,大家都十分兴奋,其中,盐巴代表懒惰、辣椒代表刀子嘴豆腐心……吃完“古突”之后就是驱鬼仪式,用火把在家中的每个房间转一圈,然后扔到街上,寓意将晦气和不祥赶出家门,迎接新的一年。

藏族节日

藏族节日

迪庆藏族主要有农历春节、藏历新年、默郎钦波法会、五月赛马节(会)、登巴市、“格冬”节等。

农历春节:迪庆藏族大多数过农历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喜庆气氛极浓。为欢度春节,一般从十二月初就开始操办供吃、穿、玩、用的各种年货。 二十九日晚饭前, 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上用干面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图案;还有的在房梁上画很多白粉点,表示粮食满屋 。二十九日晚 ,一般要作驱邪的活动,象征除旧立新,消灾免祸。

除夕夜,各家各户的厨柜或桌子上都放有一层层垒起的各种油炸果、装满小麦和糟把的双斗、背棵苗、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或面捏羊头、糖果、酥汕茶、青稞洒,这些食品放在信仰的神或名人像的下面,以示自己的虔诚。还要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试穿新衣,家庭主妇将煮好的放有红糖、碎奶渣的青稞酒于午夜时分送给睡在被窝里的家人喝。

新年初一鸡叫头遍,家庭主妇要到水井或泉边撒五谷,背回第一桶洁净水,藏民称其为“夏曲”。等全家起床洗濑并饮饱牲畜,老小依序坐定后,母亲便端起吉祥双斗,向全家祝福:“扎西德勒彭松惜”(祝吉祥如意又圆满)。于是全家人抓一把斗中的糟粑对空抛撒,品尝少许并回祝:“阿妈巴珠贡康桑”(愿慈母安乐又康健)。 相互祝愿以后, 大家就喝放有碎肉骨头和碎奶渣的麦粒粥、吃绵羊头。

新年的第一、二天一般不串门,第三天开始省亲访友, 相互请客,--般延续一个星期。 过年期间一般要举行赛马、赛牦牛、跳锅庄、跳情舞、对山歌、看藏戏等娱乐活动。

默郎钦波法会:又称大祈愿法会。为藏传佛教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中甸松赞林寺清早举行盛大的酥油花展,以五色酥油塑造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高者数尺,小者数寸,制作精美奇特,栩栩如生。白天举行迎佛、转经等活动。来自各村寨的成千上万人汇集于松赞林寺欢度祈愿大法会。气氛神秘而欢腾。

赛马节(会):农历五月初五, 中罗藏族过传统的赛马节。 中甸县城五风山麓,在杜鹃花丛中搭起帐篷,备好丰盛的野餐,度过愉快的三天。观看来白全县各村赛的骑手们的精彩骑赛 ,比赛项目有藏族传统的马术 、马技、速度赛、拾哈达等。此外还举行歌舞表演,献出各地的歌舞绝技。五月赛马节又是藏区开展精神文明活动和物资交流的盛会。

登巴市:足尼汝藏族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又是藏族农业地区生产性传统节日。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尼汝藏欣举行隆重的登巴节日活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集体祭祀山神、仙人洞和诵嘛呢经仪式,消灾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六畜盛旺,人丁兴旺。此外,还举行赛马、打靶、斗牛,跳锅庄舞等娱乐活动。借休闲走访亲朋好友。

“格冬”节:又称跳神节。中甸松赞林寺传统藏传佛教节日之一。藏历十月二日十九日举行“格冬”节,以跳面具舞为主,面具主要有牛头、乌鸦、马鹿等。精彩而热烈,为期一天。

藏民的生活和风俗有哪些?

藏民的生活和风俗有哪些:

1、服饰:

藏族男女多蓄辫,喜戴首饰。男子头发编成独辫盘在顶上,也有的剪短如盖。女子成年后开始蓄辫,有的梳成双辫,有的梳成许多小辫披在背上,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上饰物。男女都喜戴呢帽或细皮帽。

2、饮食:

农区的主食糌粑是用炒熟的青裸或豌豆磨制成面粉,用茶水拌食。藏族人民喜欢酥油茶和奶茶。酥油茶是将酥油与热茶倒入特制的木筒捣拌而成。牧区的主食为牛羊肉。

藏族的历史沿革:

藏族的历史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族最早聚居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在聂拉木、那曲、林芝、昌都等地区考古发掘中,曾发现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根据古藏文历史文献记载,西藏山南地区最早由氏族组成了称为“博”的六牦牛部诸部落,在《后汉书•西羌传》中,称为“发”羌。6世纪时,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赞普”(王),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并与汉族和西北地区诸族部有直接的往来。

藏族的相关资料?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国。公元11、12世纪,藏民族开始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族源

藏族民间有关民族起源的传说中,流传最广、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的传说。有学者猜测,“罗刹女”指的是藏地土著,“猕猴”指来自横断山区的种群,二者结合的传说隐喻远古时期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

藏族的基因有94%来自现代人种,6%来自已灭绝的人种。其现代人种的基因中,有82%与东亚人种相似,11%与中亚人种相似,6%与南亚人种相似。根据藏族特有的基因,藏族距今62,000-38,000年前就来到青藏高原。关于藏族的族源,历史上存在多种“外来说”。

考古发掘则表明,在距今39,000-31,000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原始人类居住。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分别是藏东地区和西藏腹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现代研究多认为,藏区的种族和文化,是以藏区本地的土著居民和自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南下的氐羌部落为主体融合而成。

另一部分古羌人向东发展,参与了汉民族的形成,即汉文文献中的西羌部落;一部分南迁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发展为藏缅语族各民族;留在青藏高原的部族,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藏族。

藏民族,是吐蕃王朝灭亡后通过吐蕃部落在原吐蕃王朝征服 地域(青藏高原范围),尤其是甘青及川西高原地区与原吐蕃王朝征服的各族居民经五代、宋、金长达几个世纪的相互杂处、共同生活及血缘上的彼此混同,尤其是通过“后弘期”藏传佛教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之后而最终形成的。

扩展资料:

一、族称

自称

在藏语中,称藏区为“博”(藏文:བོད་;威利:bod),称藏人为“博巴”(藏文:བོད་པ་;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区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称:阿里地区自称“堆巴”,后藏自称“藏巴”,前藏自称“卫巴”,康区自称“康巴”,安多地区自称“安多哇”。

他称

汉族地区多以“藏”为词根。在藏语中,“藏”本是满盈、纯净、清澈的意思,后来用来指称雅鲁藏布江(“藏曲”),再后来又引申指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康熙年间,汉文文献开始用“藏”“西藏”来指称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在内的地区,并根据地名,将居住于“藏”的民族称为“藏人”“藏民”等,19世纪末开始用“藏族”一词做为藏民族的称呼。

此外,根据藏语中对藏区的称呼“博”和对藏人的称呼“博巴”,汉文文献中也称藏人为“番族”“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发”“发羌”等。

唐代称当时藏地的政权为“吐蕃”。“吐”在藏语中指“上方”“高处”。“吐蕃”即“生活在高处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边地区的藏族先民对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称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后仍保留了这一说法。蒙古语和满语中都采用这一称呼,蒙文汉译为“土伯特”,满文汉译为“图白忒”。西方语言对藏区、藏人的称呼,也多译自此类,如英语中称西藏为“Tibet”。

民族关系

藏族与中原汉族长期以来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松赞干布时期,唐朝与吐蕃之间开通了长安—西宁—唐古拉山口—那曲—拉萨的道路。此后,藏汉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汉族的陶瓷、丝绸、印刷等技术传入藏地,藏族则向汉地传输了大量宗教文献。

藏族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也有着密切来往。同样是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开辟了从拉萨至泥婆罗的道路,并通过泥婆罗与天竺来往。赤松德赞当政时,从印度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弘教。印度传来的佛教给藏族的精神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藏文书写体系也深受梵文影响。

藏族通过藏传佛教,对周边地区的统治民族产生影响。元朝时的蒙古族上层,清朝时的满族上层,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上层,都接受了藏传佛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

藏族与青藏高原上的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交流密切。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就是出生于门隅的门巴族人。藏族用来记录藏语的藏文,也被不丹、锡金等地的人们用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在甘青川滇藏交界处的藏彝走廊,分布着一些深受藏族影响的民族,大多在外使用藏语,在内使用本族语言,被大陆官方认定为藏族,如嘉绒人、木雅人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藏族

藏民的节日有哪些

转山会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

采花节

采花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

黄藏历元旦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历农家新年

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习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西藏拉萨的尼木县,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萨噶达瓦节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在云南的藏族人民有的还要到维西县的达摩山朝拜,有“转葛拉”(绕山)的仪式。

女儿节

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望果节

“望果节”(意为转田间)是西藏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粮食收成在望,藏民们便背着经卷转绕田间,预祝丰收。同时举行赛马、射箭、文艺表演等活动。

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时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

白来日追节

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白来日追,即“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有个生动的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二女儿东赞杰姆,大女儿白拉扎姆。因为她们不听话,母亲便许了咒,愿大女儿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次。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萨河南岸赤仆宗赞,每年只能在藏历10月15日相见一次。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